手阳明,大肠也,为太阴之表,其脉下入缺盆,络肺。虽身体犹能复旧而行,然令泽不息矣。
外感者邪袭肌表,故多阳实;内伤者由于酒色劳倦,七情口腹,致伤脏气,故由阴虚。身热脉躁者,阳之邪。
馀仿此,学者务宜留心,六经各有表里,即有病经不病里处,详太阳〔经〕附解。若制缓方而气味浓,则峻而去速;用急方而气味薄,则柔而不前。
若柔则脓成矣,砭之无害也。风气留其处,着而不移;疟气随经络,流变不一。
按心、肺、肝、脾、肾皆为阴也,发明三阴为病之义不及心、肝二脏者,盖心为君主,邪不可伤,伤则死矣;肝为将军之官,本气多强,亦不详言其病也。三阴俱逆,不得前后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
应前文以重申之,亦可谓谆谆矣。凡足之三阳,从头走足,故中于面则自胸腹下行于阳明经也,中于项则自脊背下行于太阳经也,中于颊则自胁肋下行于少阳经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