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医只知大发其汗,即芍药亦不敢用,汗后再汗,岂不误人!若不汗,更服根据前法。按阳明为传化之府,当更实更虚,食入胃实而肠虚,食下肠实而胃虚,若但实不虚,斯阳明病根矣。
要知《内经》热病,即温病之互名,故无恶寒症,但有可汗可泄之法,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。如曰两耳无闻,胸满而烦,只举得中风一症之半表半里。
今伤寒家反以太阳为寒水之经,是拘于膀胱为水府,因有以寒召寒之说,而不审寒邪犯心、水来克火之义矣。膀胱主水,为太阳之里,十枣、五苓,为太阳水道之下药;胃腑主谷,为阳明之里,三承气为阳明谷道之下药;胆腑主气;为少阳之里,大柴胡为少阳气分之下药。
不思大陷胸汤丸,仲景用甘遂、葶苈何为耶?脉但浮者,为阳盛,必先烦而有汗;阳脉微者,为阳虚,必先振栗而汗出。
此因坎中阳虚,不得以小便不利作热治。阳胜阴,则狂言乱梦,心烦乏气者,酸枣汤。
人之温病,不必因于伤寒。如此审之,有蓄积而成痈脓者,庶不致误作风寒治,则举疮家一症例之。